山西博物馆展厅设计——展厅设计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项目亮点山西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珍贵藏品约40万件(截止2015年9月)。1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项目分析前身为山西省博物馆,是我国建馆时间较早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山西博物院由主楼和四座角楼构成主体建筑,主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丰收吉祥;四座角楼分别为临时展厅、多功能
报告厅、文研楼和行政楼。博物院保藏了社会征集、捐赠和出土文物共计10余万件,包括反映史前文化、夏文化、殷商北部的方国文化、晋文化、北朝民族融合文化、宋金戏曲文化、明清晋商文化的文物精品以及抗日战争
时期三大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珍贵文物。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
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
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完工图)
序厅以简约的晋文化印象,为空间加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门厅柱体设计为青铜纹饰,与天井三晋青铜纹饰交相映衬。大厅以“晋”字为源头的汉白玉石柱,将各楼层贯通,其最高处“晋”字源头涌出一汪泉水从顶端溢下,流经雕刻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柱体,通过柱基汇入中央的“双龙玉环”池中。龙,象征着华夏,标志着泱泱中华文化的厚积;环,寓意聚合,体现着中华各民族的交融与团结。厅中央如玉似镜的池面互映着内厅,与馆外环境的叠水遥相呼应。序厅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启发人们从更深层次理解晋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曲雄浑壮伟的交响乐“晋魂”从这里奏起„„
二层晋国霸业展厅序以晋国霸业的确立——城濮之战为背景,采用了高科技数字化虚拟剧院、幻影成像技术,与沙盘模型相结合,再现了文公称霸、会盟践土、悼平复霸、九合诸侯及晋国确立春秋霸主地位的历史一幕。它既是序的场景,又是第二单元“春秋热土”中陈展的一部分,该场景起到一景两用效果。展厅地面以两块巨大的地图再现历史上晋国霸土的辉煌气势。西周晋侯、晋国霸业、三家分晋作为展厅各单元的主题,用晋侯墓复原、赵卿墓原形舆车、烘范窑与展厅的特殊陈列光纤照明为重点,再现了晋国“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太平盛世。
一层互动天地突出互动和参与,以中国传统的互动元素——榫铆为序。展厅内的互动是观众参与、普及科学考古知识的一种实践方式。展厅设计为考古现场,顶部用帐篷顶式的软性吊顶,地面设置有从石器时期到宋元时期的考古探坑,观众可在此发掘出文物复制品,以作留念。参与者动手动脑,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
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 、壁画、石刻、雕塑艺术和戏曲文物的宝库,这些颇具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资源,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山西博物院“晋魂”的展览主题。
二层文明摇篮展厅透过破开不同时期积淀的文化层看到山西地形与地貌的模型,预示着混沌初开、采集渔猎的先民生活。从原始岩画和场景复原上反映出华夏文明的曙光。文物陈列全部采用背景、模型、文物、辅助展品相结合的方式,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物,再次陈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植根和摇篮之地。
在总体设计中,我们选用馆藏文物的典型,突出营造晋文化的氛围,体现山西博物馆的鲜明地域特点,以文物为主,借助辅助展品,如场景复原、展柜、展台、壁龛,陈列展示文物,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山西史前文化、夏文化、商代方国文化、晋文化、北朝文化、唐宋元明清文化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中原文化和北方部落氏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在山西区域性上所具备的鲜明的地方特色。设计根据陈列体系与内容构架,从整体到局部,空间均衡、重点突出、富于变化,观众参观路线顺畅,安全通道清晰,采用象征、寓意等手法,运用丰富的陈列语言,建立起内容与展品间的内在联系,起到升华陈列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以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绿色陈列”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使陈列设计既具有较高的学术艺术定位,又能以人为本,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寓教于美,寓教于乐,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